战斗民族惨败历史:第一次车臣战争
俄罗斯联邦(Russian Federation),又称俄罗斯(英:Russia),简称俄联邦、俄国。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
作为全球闻名的“战斗民族”,俄罗斯一向以强国形象示人,不过就是如此彪悍的民族,也曾经在战争中遭遇惨败,说到这就不得不提“第一次车臣战争”。
这次战争给俄军带来严重的伤亡代价,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死亡,大量设施遭严重破坏。
在此后3年,尽管车臣仍为俄罗斯共同体的其中一员,但实质上却享有事实独立。
车臣是什么?
车臣共和国(Republic of Chechnya)是俄罗斯联邦北高加索联邦管区下辖的一个自治共和国。
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联邦的不少成员,特别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共和国,都希望像邻近的亚美尼亚或格鲁吉亚一样享有独立的地位。
加上过去在前苏联年代里,一直受到压迫,造成车臣人要求独立和反俄罗斯的旺盛心态。
苏联解体,车臣两面三刀,趁机搞独立
叶利钦上台之后,他和亲信曾多次来到过车臣会见杜达耶夫。
杜达耶夫表示“我们只是要建立自己的民主自治共和国,但没有打算从俄国独立,也没有打算和俄国翻脸,我们打算维持和俄国的和平友谊。”
信以为真的叶利钦政府遂置之不理。
1991年9月6日,杜达耶夫领导的武装力量突袭了正在开会的印古什-车臣最高苏维埃,打死了格罗兹尼书记维塔利·库兹琴科,并宣布独立。
此时正值苏联解体后的政治动荡时期,莫斯科方面无暇顾及车臣问题。
1992年5月25日,杜达耶夫政权与俄罗斯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俄罗斯联邦一切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变相默认了车臣的独立地位。
1993年,俄国又爆发了差点演变成全面内战的宪政危机。
在俄国内乱期间,车臣局势进一步恶化,杜达耶夫加强了对车臣对境内所有非车臣人的种族排斥和驱逐政策。
根据事后统计,这场种族屠杀总共屠杀了21000名俄罗斯人(不包括战斗中死亡的军民),46000人沦为车臣人的奴隶。
不少车臣人也为屠杀所苦,反对杜达耶夫独裁的反对派开始呼吁俄军进入车臣维和。
内乱平定,叶利钦欲推翻杜达耶夫政权
叶利钦政府于1994年12月3日发布《告车臣人民书》,呼吁车臣人民行动起来,推翻杜达耶夫政权,明确表示支持反对派。
10月3日,俄军的武装直升机就配合了反对派武装的军事行动,在此之后俄军也开始向反对派提供军事顾问和重武器援助。
不过反对派各部之间协调混乱,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在11月26日对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进攻中被杜达耶夫的部队击败。
11月29日,叶利钦发表措辞强硬的《致车臣共和国武装冲突参加者的呼吁书》,限车臣内战双方48小时内放下武器,否则“就将在车臣全境动用(俄罗斯)国家拥有的全部力量和手段制止流血,保护俄罗斯公民生命、权利和自由,在车臣共和国恢复宪法法制、法规与和平”。
反对派自然执行了叶利钦的命令,但是杜达耶夫拒绝执行,并且呼吁所有伊斯兰国家不能对车臣的处境置之不理。
战争开始,俄军战况不佳
俄军基本上沿用了苏联时期的军事系统,士兵和低级军官全都是兵役只有两年,毫无城市作战和反游击作战经验的新兵。
车臣空军力量在开战几小时内便被俄罗斯空军歼灭。随后地面部队兵分西、北、东三路向格罗兹尼进攻。
俄军原本计划通过一场快速战争迅速平定车臣武装。然而,苏联解体后,因为经济困难,俄军普遍士气低落弹药短缺,加上出发前俄军战备普遍不足,官兵纪律松散,缺乏作战经验。组织领导层也十分混乱,彼此缺乏统一的调度协调。
很多俄军部队还遭到当地群众阻拦,部分军车甚至遭到抢劫,场面十分尴尬。
在车臣武装一连串半游击式的反击面前,俄军居然损失严重。俄军的第一次重大伤亡就发生在当天,北路第106空降师和第56空降旅的部队在到达了距格罗兹尼西北25公里的小镇顿林斯克(后,突然遭到了BM-21“冰雹”火箭炮的覆盖射击,至少有21人死亡,俄军随后立即用飞机轰炸了附近的车臣阵地。
由于缺乏训练,俄军炮兵无法有效执行精确打击的任务,不得不依赖于大量使用火箭炮和集束炸弹这样的武器来进行无差别地毯式轰炸。这直接导致了大量平民伤亡。
12月29日,俄军空降兵夺取了格罗兹尼附近的军事基地哈卡拉,车臣武装出动了坦克和装甲车进行反击,但俄军空降兵成功地击退了车臣军队,击毁了7辆战车。
次日,俄军便开始进攻格罗兹尼。
第二次格罗兹尼战役,俄军遭遇惨烈战况
俄军原计划从三路包围城市,将车臣武装逼到城外的荒野中歼灭。
但是俄军指挥混乱,部队之间协调极差,只有北面列夫·雅科夫列维奇·罗赫林中将的第8军在指定时间内前进到了预定位置,其它部队都还没能突破车臣在市郊的防御。
不过第8军并没有暂停攻势,等待其它部队就位实行包围,而是固执地按原计划在新年夜发动了总攻。
由于事先被告知不会有激烈抵抗,第一进攻梯队131摩步旅和81摩步团的车队干脆大摇大摆地就开进了城区,很多士兵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甚至连到底在和谁作战都不清楚。
孤军深入的俄军便很快遭到了车臣武装的伏击。
由车臣部队参谋长阿斯兰·马斯哈多夫亲自领导的格罗兹尼守军有着丰富的城市巷战经验,他们分成灵活的战斗小组,用RPG火箭筒和机枪从半地下室和顶楼向排成长串的俄军车队发动攻击。
俄军部队彼此之间没有协同,指挥混乱,关键时刻空军和火炮支援却又叫不来。各部队被车臣武装分割包围后完全各自为战。
第8军503摩步师姗姗来迟的增援部队却未能突破车臣武装的防线。81摩步团当天便被击溃,超过一半官兵被击毙或被俘。
131旅坚持到了1月3日被彻底击溃——孤军挺进到市中心中央火车站的第一营被全歼,全旅共789人阵亡,75人被俘,并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军官;26辆坦克损失20辆,120辆装甲战斗车辆则损失了102辆。
131摩步旅一营一名被俘士兵回忆俄军混乱的作战情况:“指挥官也不给我们地图,也没有说明,就是告诉我们,跟着前面的BMP走就对了,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跟丢了。到了早上,我们完全和部队失去了联系,我问我们的长官这是哪儿,他说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在火车站附近。不,他也没有地图。我们得到命令,加强戒备,但根本没用,车臣人哪儿都是。我们根本没处躲,因为哪儿都是他们。”
在新年攻势中惨败后,俄军终于采取了更加保守的战法。在对格罗兹尼的继续猛烈轰炸的同时,俄军其它部队开始由东、西、北面向格罗兹尼周围集中。
1995年1月7日,东正教圣诞节,俄军开始向格罗兹尼的车臣总统府大楼发动总攻。
在1月18日俄军最终的攻击中,俄军使用苏-25战斗机向大楼投放了两枚KAB-1500L-Pr-E激光制导炸弹,该型炸弹装备了侵彻弹头,可以击穿厚达2-3米的混凝土工事。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俄军肃清了格罗兹尼的主要城区。整个过程中俄军大量使用火炮对城市进行无差别轰炸,在摧毁城市的同时还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
两方陷入游击战,俄罗斯最终签署停火协议
格罗兹尼战役后,车臣战况逐渐演变成了游击战。俄军在长达两周的巷战后最终攻克格罗兹尼。
俄军继续以空袭方法进占车臣南部其他乡镇。在不断撤退之同时,车臣武装分子将策略转移到绑架和恐怖袭击,谋求引起民众压力逼使俄军撤离。
1996年8月6日,车臣武装发动第三次格罗兹尼战役,对驻守城市的俄军内务部队发动突然袭击,并于20日彻底击退前来增援的俄军,重新夺回了格罗兹尼。
8月31日,在国内压力和大选逼近下,鲍里斯·叶利钦和车臣签署停火协定。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结束。
第一次车臣战争最终以俄罗斯惨败而告终。根据官方数字,俄军死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
俄罗斯军官损失惨重,俄罗斯最终却未能镇压车臣武装。在此后3年,尽管车臣仍为俄罗斯共同体的其中一员,但实质上却享有独立。
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 : 一两拨千金
微信搜索关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