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奴、东瀛、扶桑,日本名字咋这么多,最后为什么又叫日本呢?
日本国简称“日本”,国名意为“日出之国”,位于东亚,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日本三大都市圈是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不过在日本可不是一开始就叫“日本”,它曾经被称为倭奴、东瀛、扶桑等等,这到底是是怎么回事呢?最后为什么确定下来叫日本呢?日本是距离中国很近的国家,属于汉文字圈中的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很大。
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3万年前至10万年前。约1.2万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全岛进入下个绳文时代。
约1.2万年前左右开始被称为绳文时代。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竖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猎、贝冢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也进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伴随着渡来人的移入,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弥生时代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向汉朝朝贡,并获赐金印。
根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日本岛建立了100个左右的小国,其中一个岛国派遣使臣来中国进献贡品。因为使者又矮又瘦又小,东汉光武帝刘秀就册封其国为倭国,为当时中国附属国,册封其皇帝为倭王,并颁发给倭奴国国王“印绶”。后来的1954年,日本政府将这枚出土的金印,指定为一级国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我们一直称日本国为“倭奴国”,称日本人为“倭人”。
到了公元2世纪后半期,岛上各个小国内战频繁,直至3世纪中叶才出现较大的“大和国”,后经过长期的扩张,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领最初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现在。
建立大和政权的天皇是神武天皇,也是日本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后裔。根据记载,神武天皇在十五岁的时候立为太子,45岁时与诸皇兄、子商讨东征之事。经过六年的东征西讨,方平定各方势力,始建立起大和朝廷。这就是历史上日本的第一个政权。此后的日本,逐步开始统一。
除了倭国、大和国外,日本还有很多名字,比如说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 、而部分国家则称日本为“东瀛”、“扶桑”等。
日本国家是一个特别喜欢学习的国家,很多人都喜欢中国的汉文字。当熟悉汉文字的日本人多了起来的时候,开始讨厌“倭”这个字。
“倭”这个字的本义是指矮小猥琐,而熟悉中国汉字的日本人,认为叫倭国这个名字太不好听了,于是就想改国号。特别是唐朝的时候,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
留学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强烈建议天皇更改国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元明天皇治世时,决定更改国名。那么,叫什么名字呢?日本遣唐使中有文化的人,提出了应该叫做“日本”。因为,日本在中国的东方,而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是太阳之本。日本的意思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元明天皇听从遣唐使的意见,决定将国名定为日本。
中国的《新唐书》则记载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因为懂点汉语,所以讨厌“倭”这一名称,故改国号为日本,使者自称这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
此后,日本就正式成为日本的国名,沿用到现在。
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 : 一两拨千金
微信搜索关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