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突然拖家带口离开莫斯科?不是失权,而是胁迫!
1546年的冬天,莫斯科的上方飘着大雪,冰冷的空气让护克里姆林宫的守卫冷的直跺脚,但是很快,他们就被吓的不敢再动,因为他们看到沙皇陛下竟然带着所有的家眷离开了克里姆林宫,继而离开了俄罗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此时的沙皇是伊凡四世,他在首都附近的亚历山大罗夫村安顿好了之后,就让人送信回来:因为不能容忍我周围的背叛行为,我不再管理这个国家,而是按上帝指引的路去走。
一时间整个莫斯科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不过伊凡四世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总有人知道他想要什么。很快,总主教就回应了他的要求,在得到他们对他的“有权处决任何想处死的叛徒”的许诺之后,伊凡四世带着胜利者的微笑再次回到了莫斯科,很快就开始了一场场屠杀!
幼年时,母亲暴毙而亡,小伊凡西面楚歌
伊凡四世1530年8月25日出生于莫斯科,1533年其父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晏驾,年仅三岁的伊凡匆匆继承了王位。并由其母叶琳娜·格林斯卡娅辅助执政,在残忍的斗争中,这对孤儿寡母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伊凡四世即位之初,由其母叶琳娜摄政。五年之后叶琳娜暴亡,死因不明,宫廷大贵族重新得势。
那些大贵族整天忙于争权夺利、火并厮杀,根本未将八岁的大公小伊凡放在眼里,此刻的他只是有名无实的傀儡,没有人会在意他的存在,也没有人能感受到这个孩子可能带来的威胁。年纪小是缺点,但在艰难的政治斗争中,这也成了伊凡四世韬光养晦、瞒天过海的护身符。
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长大,亲眼目睹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丑恶,使伊凡四世增长了阅历。舒伊斯基长期把持朝政,假借大公名义发布法令。这在伊凡幼小的心里早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成功加冕,手握大权的沙皇开启残暴统治
13岁那年,经过周密筹划后,伊凡命令亲信放狗咬死了舒伊斯基,并将之暴尸宫门。把权者一死,对年轻的伊凡来说,可称之为“一箭双雕”。这样既除掉了肘腋之患,又树立了自己“铁血幼王”的铁腕形象,震慑了朝野,站稳了脚跟。
1547年1月16日的加冕礼上,东正教大主教玛卡里将莫诺马赫皇冠戴在17岁的伊凡四世头上,他就成了“全俄罗斯君主、上帝加冕的神圣沙皇”。“沙皇”一词源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最高统治者恺撒(Caesar)的名字,是音译和意译的结合。
随后,一场场屠杀开始了,以1565~1572年实行特辖制期间为高峰。屠杀的对象主要是有实力抵抗沙皇的封建王公和大贵族。在7年间大约有4000多名大贵族被杀。伊凡四世在铲除大贵族的同时,扶植了小贵族和市民的力量,而特辖制的积极作用是消除了地方领主割据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许是俄国历史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步,虽然采用的方式也过于激烈了。
但伊凡的另外一些暴政则只能以专制君主的暴虐来解释了。他的军队洗劫了一直有独立和共和倾向的诺夫哥罗德,估计有上万人蒙难,还有在吞并喀山汗国时对喀山人民的屠杀等。古老的领主家庭中存活的仅有九家,大部分土地也被充公;莫斯科主教菲利普因谴责伊凡四世的残酷统治而被勒死。
同时,他也诛杀了众多无辜的平民——尖桩刑、炮烙刑、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刑法使人不寒而栗。七年间有数万人被处死,因此当时人们称伊凡四世为“雷帝”,即恐怖的伊凡沙皇。
最后,1581年伊凡四世在暴怒中失手杀死了继承人伊凡太子,他的屠杀终于在无法挽回的内疚中划上了句号。
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 : 一两拨千金
微信搜索关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