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之间并非禅让,而是尔虞我诈的权利斗争?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在正史中,关于尧舜禹之间的更替采取的事禅让,即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史记》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意思是: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够贤明,不足以统治天下,于是将自己的帝位传给了舜。从《史记》的记载来看,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尧舜禅让,让更贤德的人来做接班人。
《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意思是: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是最终的结果则是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
那么历史的真想到底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一本名为《竹书纪年》说起:
西晋咸宁5年(公元279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一个叫不准的人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这是上天给的发财机会,不准欣喜若狂。
当他挖开墓室,漆黑一片,里面会有什么样的奇珍异宝,不准满心期待。随手一抓,好像是竹简,不管它,先看看里面有什么宝物。随即抓起一把竹简点燃,顺着火光,满眼都是散落的竹简,不准有些失望。在翻找了几件他认为值钱的物品后,扬长而去。
很快,附近村民发现了不准盗掘后的古墓,马上向官府报告,这一次,官府效率惊人,很快就将盗墓者不准逮捕归案,同时立即安排清理墓室,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很快消息传到了长安,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翻译竹简。
这是一部战国时期魏国所著史书,记载了从夏至战国长达1800多年历史,属于编年体史书。整理完成后命名为《竹书纪年》。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是一本写给帝王看的书。当时的史官是世代承袭的职位,这个职位要求以局外人身份,单纯记录下所发生的事实,不加任何的个人评判。当时很多史官即便身死,也要如实记录所发生的一切。
历史上的第一出美人计
《竹书纪年》中关于尧舜禅让记载是这样的:“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大意是:尧晚年,失去了周围人拥戴(这里“德衰”二字笔者认为应该理解为失去周围人支持),舜将尧囚禁起来(或软禁),并阻止尧与自己儿子丹朱联系、见面。舜将尧囚禁在平阳,然后取代尧的帝位。
看到这儿,很多人可能就会有疑问:尧难道是个傻子,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不采取一定的手段来防止“被逼宫”的惨况发生呢?作为帝王当然不是傻子,甚至还使出了历史上的第一出“美人计”,可惜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最后被囚禁的命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舜十七岁那年,独自去了当时最需要开发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济南历山生活。在历山开荒的日子,他遇见了秦朝的创始人伯益,并且凭借自己的出众的才华能力,吸引了一票追随者。
待开发荒山的事业取得成效后,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去了中原的雷泽打渔,一点点积累能力,树立威信,他涉足的范围,遍布农业、渔业和手工业。就连华夏部落长老“十二枚”,也成了舜的忠实拥护者,于是他在尧的御前会议上大力举荐舜作为下任华夏部落的盟主。
这是舜的名字第一次进入尧的视野,那时他并未多加注意,只当他是个极有能力的可塑之才。可随着拥护舜的人越来越多,他开始有些担心舜会取代自己的儿子成为真正的华夏部落的盟主了。于是他亲自前往历山考察舜。
当尧看到舜的时候,他正拉着两头牛耕田,后面的犁上栓了一个簸箕,赶牛的时候,他就用鞭子击打簸箕,用声音来吓唬牛。尧觉得很有趣,便上前询问舜。
尧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
舜答:“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
这番回答让尧对他十分赏识,另一方面,却更担心他会超越自己的儿子成为盟主。于是尧想了一个办法。他送给舜大量牛羊、布匹,以及两个美女和一把古琴,而这两个美女不是别人,正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尧此举可谓一举多得,两个女儿势必会为了自己铲除舜,即使计划失败,舜成了盟主,作为自己的女婿,也不算华夏部落落到了他人手中。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人计了。
舜带着物品和两个美女回家后,更是引来了父亲和弟弟的嫉妒,在娥皇和女英的暗示下,两人开始对舜下毒手。父亲瞽叟命令舜去修补谷仓的屋顶,自己在谷仓周围铺上干柴,然后点燃,想要将舜烧死。在这危难时刻,舜发明了降落伞,他挟着两个又大又宽的宽边斗笠,像鸟一样从高高的谷仓顶上飞了下来,逃过了这一劫。
于是瞽叟又想出了第二计,他命令舜去挖井,等他挖到深处时,瞽叟和象就一起往井里填土,想要把舜活埋了。填完土后,二人便欢喜的瓜分了舜的财产。
得意之时却发现舜不知何时从井中爬了出来,原来,舜早就意识到父亲要害他一事,挖井时特意多挖了一条密道,以此逃生。
当时,或许是因为尧的年龄已经很大(大约86岁),也或许是知道舜羽翼依然丰满,一时间想不到很好的办法,甚至还有对舜抱有幻想,毕竟他还是自己的女婿。所以,尧没有再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
最终三年后,舜已经积攒了足够的势力,他联合百官一同将89岁的尧逼迫让位,并对外宣传是“尧赏识舜的能力,主动让位于他”。就这样,舜终于坐上了华夏部落的盟主之位。
父亲被杀,儿子忍辱负重,最终扭转乾坤
根据《尚书》记载:“尧使舜嗣位,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於羽山,四罪而天下服。”
舜即位后,马上将共工、欢兜、三苗流放,并在羽山杀掉了鲧,经过这次事件之后,天下开始臣服于舜。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人,那就是“鲧”,他是谁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他儿子我们都知道,那就是:大禹!
当知道自己的父亲被舜所杀,禹的内心一定悲痛万分。作为尧的治水大臣,父亲的死,不但是亲人的离去,也许还意味着自己的家族可能从此落寞,自己的后代或许会沦为奴隶,自己该何去何从?
痛苦、愤怒,他只有将满心的悲愤记在舜的账上,为父报仇,仇恨从此种下。但舜已经是最高统治者,自己作为罪臣之子,地位悬殊,拿什么报仇?机会很快就来了,因为水患又来了。舜命禹接替其父鲧的职位继续治水。
关于舜为何任命禹来治水,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舜知道水患是治不好的,让禹治水,可以再次以治水不力的罪名除掉禹,斩草除根,免留后患。另一种解释是禹一直跟随父亲鲧治水,有一定的经验,舜身边又没有其他可以治水的人选,最后不得不用禹。
不管哪一种解释,禹接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舜的治水大臣。
禹知道,这是他最后机会。禹重新研究了父亲治水的思路,发现采用围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患问题,一时堵住了洪水,下次再来就不一定堵得住了。他逆流而上,来到上游查看,经过实地勘探、仔细分析,终于想出了疏通分流之法来解决水患问题。
历时十三年,禹终于将水患问题彻底解决,十三年来,禹自己都记不起是如何度过一道道艰难困苦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知道,水患问题不解决,对自己、对自己家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现在,他成功了,不但保住了自己和家族的未来,也为自己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民心和支持。对于舜来说,他可能没有想到禹治水会成功,他当年的计划也落空了,禹已经不是从前的禹,他现在已经有了庞大的粉丝团,不再是当初那个禹了。
不过他一直在外治水,并未在朝中,天下还在我掌控之中,舜只能如此安慰自己。治水成功回到朝中的禹,将不得不面对舜。可以想象,每一次见到舜,看到舜凌厉的眼神,禹内心的恐惧、痛苦都在煎熬着他。民望已经有了,接下来还需要获得一些重要大臣支持才行,禹开始谋划。
禹将目光瞄准了两个人——皋陶、伯益。为了获取这两个人的支持,禹甚至答应将来自己之后推举皋陶即位。司马迁的《史记》记录了这次政治交易。
《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大概意思是:禹将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皋陶没有等到即位就已经死了,于是分封了皋陶的后代,然后又将伯益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经过精心谋划,禹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了,大戏即将开始!
在《尚书》中《大禹谟》、《皋陶谟》、《益稷》有一次舜、禹、皋陶、伯益参加的御前会议记载,这三篇都属于古文《尚书》,被后世视为不太可靠,不过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之中收录了这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皋陶肯定了禹治水的功劳,高度赞扬了禹的德行,将禹奉为不世出之君,并表态不听从禹的人,将大刑伺候。《史记·夏本纪》原文记载是“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具体舜如何“禅让”于禹的过程史书并没有记载,但从舜最终结局来看,过程应该是惊心动魄,甚至是刀光剑影。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死于南巡途中,(舜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从《史记》记载中不难发现,舜近百岁高龄亲自南巡,而且还南巡到今天湖南郴州地界,远离中原,不合情理。
综合先今所有史料发现,舜南巡即没有重臣跟随,比如禹、益、皋陶、伯夷、垂、弃、契、龙、夔等等。舜的南巡更像是政变失败的逃难或者流放。
根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在舜死后,商均并没有北返,而是留在南方直到死,最后与父亲舜同样安葬在南方。
再说舜的妃子和其它亲属,根据刘向《古列女传》、张恒《思玄赋》记载:“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
舜两个妃子最终死于湘江边上(据史学家考证在今天洞庭湖一带),甚至都没能跟舜死在一起。还有舜异母弟象,根据史学家考证也死于南方,大致在今天湖南道县,至今哪里还有一座象庙。
这是一个悲惨的结局,从这个悲惨的结局中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个悲惨的故事:舜晚年在与禹的最高权力争夺中失败了,于是带着儿子商均、弟弟以及少数亲信仓皇南逃,最终死在了南方,而两个妃子也随后南逃,死在洞庭湖边,她们或许至死都没有能再见到丈夫舜!
而对于禹,他终于打败了那个杀死自己父亲的人,报了杀父之仇,压抑在心里几十年的心结终于了了。
禹发现,在欢呼之人中,伯益正在用期羡的目光看着他,他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他扭过头,看了看自己儿子启,心中开始有无数的思绪在翻腾,最终目光变得更加坚定!
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 : 一两拨千金
微信搜索关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