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古遗址里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三星堆古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
三星堆古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文化面貌构成中,除夏文化因素的主体地位外,来自鄂西川东峡区的文化传统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特别在陶器文化层面上反映更加突出。
那么在三星堆古遗址,到底出土过哪些逆天的文物呢?
一、金器
1、金箔虎形器
系用金箔捶拓成形,遍体压印“目”字形的虎斑纹。虎头昂起,张口作咆哮状,眼部镂空,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状。金虎呈半圆形,可能原来是粘贴于其他器物上的饰件。中国古代民族多有崇虎的习俗,三星堆出土的金虎及青铜虎,造型以简驭繁,气韵生动,说明蜀人对虎的观察相当仔细,而且虎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金杖
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金杖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在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长的一段图案,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
这图案究竟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金杖是古蜀国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象征着王权与神权。
3、金面罩
金面罩以金箔捶拓而成,鼻部凸起,中有锋棱,制作工艺精良。其大小与同坑出土的人头像面部比例基本吻合,可相匹配。估计可能原是附贴在某件人头像面部。二号坑也出土有两件已残损的金面罩,其大小与这件面罩大体相当,也有可能是从同坑铜人头像上脱落下来的。
4、金箔四叉形器
器物用长方形金箔錾成尖角四叉形,另一端齐平,有点像四座起伏相连的窄山,应是粘贴于其他器物上的饰件。
5、金箔鱼形饰
此类饰件共出土19件,分大小两型。大号金箔鱼形饰共有5件,长约20厘米,宽近2厘米。器身细长,既似鱼形又像柳叶,上錾刻有精细的叶脉纹和刺点纹。小型的金箔鱼形饰形制与大号接近,长度从4厘米至7厘米不等,表面无纹饰。鱼形饰上上端均有一圆穿孔,应是悬挂于其他器物上的饰件。
二、青铜器
(数量较多,仅选取部分)
1、铜人头像
这件人像为二号坑B型中唯一一件平头顶戴冠头像,其顶盖与头像分铸。人像所戴头冠为回字纹平顶冠,脑后发际线较高。其面容消瘦,双眉似皱,表情凝重肃然,威严直透而出。其头冠究有何具体含义,今已不详,估计其所代表的身份等级可能高于其他无冠者头像,执掌着较大的政治宗教权力。
2、铜纵目面具
B型面具就是这件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大型青铜纵目面具。其形象特征为: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
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造像显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静穆、威严正大之气给人以强烈威慑感。它是天神还是人中至尊?最令人费解的就是其夸张的双眼与双耳,是视通万里、耳听四方的神异能力的象征?古文献记载蜀人始祖蚕丛的形象特征即为“其目纵”。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个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烛龙,其形象特征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纵目面具的造像依据很可能与古史所记述的蚕丛和烛龙的形像都有关。
3、Ⅰ号大型铜神树
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也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
铜树底座呈穹窿形,其下为圆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三面间以内擫势的三足相连属,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座上铸饰象征太阳的“☉”纹与云气纹。树铸于“神山之巅”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势。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全树共二十七枚果实,九只鸟。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
关于这株铜树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将铜树界定为“神树”,则是共识:
一种意见认为,这株铜神树的造型与内涵应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相关,铜树是古蜀人沟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反映了古蜀人交通于天人之际的特殊宗教权力被古蜀国神权政治集团所独占的情况。与此相对的观点则认为青铜神树并非建木,从其构型分析,更多的与《山海经》描述的“若木”相似。
另一种意见认为,青铜神树具有“社”的功能,与载籍所记“桑林”一致,应为“社树”。
一种意见认为,铜神树为古蜀人的宇宙树,反映了蜀人的世界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铜神树起源于古人对日晕现象的认识,代表东西两极的扶桑与若木。
三星堆神树是中国宇宙树伟大的实物标本,当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话意识的形象化写照。三星堆神树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伟大的实物标本。
4、铜虎
这件器物系三星堆遗址出土。铜虎巨头立耳,张口露齿,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翘卷,一面微拱呈半浮雕状,光素无纹,另一面全身铸有虎斑纹凹槽,槽内由小方块绿松石镶嵌填充平整。铜虎前后腿部拱面有半环纽,应是用以套穿绳线或铜丝,以便悬挂。其造型以简驭繁,气韵生动,不仅说明蜀人对虎的观察相当仔细,也表明虎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铜太阳形器
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经火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六个个体,经修复复原的2件太阳形器的直径均在85厘米左右,构型完全一致。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件。
器物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的5个圆孔均是作安装固定作用的。器物系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先将晕圈和五道芒条铸成后,再用嵌铸法将太阳嵌铸在芒条上,然后在与晕圈衔接处两面钻孔,最后用铆铸法在孔中灌注铜液将芒条铆接牢固。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许多重器如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及其他一些青铜重器上的大量的各式太阳纹饰表明,“太阳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国的宗教文化中颇为突出。可以推知,商代的古蜀国已专门祭日的仪式,并当在古蜀国诸多祭仪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成都平原古族的信奉习俗,“太阳崇拜”一直延及东周。据《华阳国志》记载,末代蜀王族的号为“开明”,一般认为,“开明”词义与“太阳升起”密切相关,如《楚辞•天问》所谓“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耀灵安藏?”即是旁证。
6、金面铜人头像
这是A型金面铜人头像。铜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大小、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眼眉部镂空,制作颇为精致,给人以权威与神圣之感。一般认为,这种金面造像代表社会最高层地位的人,他们手握生杀大权,并具有与神交流的特殊技能。
三、玉石器
1、玉璋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38.2厘米。器身呈鱼形,两面各线刻有一牙璋图案,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鱼鸟合体的主题,寓意深刻,可能与古史传说中古蜀王鱼凫有关。该器制作精美,综合运用了镂刻、线刻、管钻、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在选材上,还充分利用玉料的颜色渐变,随形就势以表现鱼的背部与腹部,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2、玉戈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40,宽10.1厘米。形体宽大,援呈三角形,。在援本部的两面正中阴刻有长方形的几何纹饰。全器呈黄褐色,上有流水状纹理,色调明快,通体打磨,线条流畅,制作精美。
3、玉斧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高20,宽6厘米。形状略呈梯形,刃部较宽,为单面弧形刃,器身两侧平直,端部呈方形,中部有一圆穿。
4、玉剑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残长28.2,宽3.4厘米。前锋残断,剑身呈竹叶片状,剑身一面凸起,另一面两侧平,中间呈弧形下凹。扁茎无格,茎上有一圆穿。玉制的剑目前在全国仅此一件,其形状与后来在四川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青铜“柳叶剑”很相似,应是巴蜀式剑的“鼻祖”。
5、玉璧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外径17.8,孔径6.7厘米。肉面平,上有数同心圆阴线纹,各组同心圆之间的距离相等,显然经过精确的计算,阴线纹线条均匀流畅,表现出极其高超的冶玉技术。
6、玉串珠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共41颗,玉珠的形状多为鼓形或长鼓形,少数为算珠形,长1~1.8、直径0.8~1.1厘米。玉珠的质地为碧玉,呈现绿、白等多种颜色,美丽夺目。同玉管一样,玉串珠也是佩戴于颈部的装饰品。
四、陶器
1、陶鸟头勺把
鸟头勺把是三星堆最具特色的陶器,它们是“鸟头把勺”的一部分,因为勺体不易保存,大多仅存勺把。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鸟头形勺把,其鸟头形象颇似鱼凫(鱼鹰),可能与古蜀传说中以鱼凫为族名、族徽的鱼凫王朝有关。有学者认为,鸟头勺把应不仅仅是生活用品,而是古蜀人在祭祀礼仪活动使用的一种祭祀用品。
2、陶三足炊器
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 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沿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时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
3、陶鸟头勺把
各种鸟头勺把鸟的造型不尽相同,大致可分猛禽、鸣禽和涉禽三类。这件鸟头勺把的喙部如勾,粗壮有力,可能是鹰类的猛禽。器物纹饰简洁,寥寥几笔就将雄鹰的气魄刻画得栩栩如生,堪称三星堆陶器中艺术精品。
4、陶高柄豆
高柄豆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高柄豆上部呈盘状,用以盛物,中部为管状的豆柄,中空,与喇叭形器圈足相通。高柄豆通常较高,最高者近一米,席地而坐的古蜀人,将盛满食物的高柄豆拎来拎去,随意放置,拿取食物非常方便,是一种设计妙的实用生活器皿。这件高柄豆的圈足上还刻划着一只眼睛,三星堆文物中,眼睛的图案十分普遍,可能代表着某种特殊的含义。
5、陶盉
陶盉是三星堆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一种陶器。器顶有一半圆形口,一侧有一管状短流。器身微束,一侧有一宽鋬。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陶盉是一种温酒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繁荣,已有大量的剩余粮食用于酿酒。
五、其他
1、海贝
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长1.5厘米左右,大致分为黑、白两色,略呈卵圆形,背部上方略高,大部分背部被磨成大孔,可能是为了穿挂之用。
2、虎牙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共三枚,长9.3~11.3,宽2.3~3.1厘米。由于长时间与青铜器埋藏在一起,虎牙为铜锈浸蚀呈碧绿色。每个虎牙的根部都有一穿孔,可能用来系挂穿戴作装饰之用的。蜀人有尚虎的习俗,虎以其威武凶猛的形象令人敬畏,用虎牙制作的工艺品不仅仅具有装饰的功能,可能还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具有辟邪的作用。
3、象牙珠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直径0.4~1.2,长1.1~3.1厘米。有长鼓形和算珠形两种,此为长鼓形珠,大小不等,两端小,中间大,中有一穿,两面绘黑色双重圆圈纹。象牙是财富的象征,用象牙制作的装饰品也应属上层贵族所有。象牙珠出土时,大多盛放在尊、罍等青铜礼器中,应是奉献给神灵的祭品。
4、象牙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长112厘米,基部直径13.8厘米,象牙表面无加工痕迹。由于象牙在掩埋前曾被焚烧,在加之埋藏时间久远,象牙的齿质都已遭到破坏,出土后失水较快,多数已酥松碎裂,经采取化学固形修复保护,一部分象牙得已保存下来,但原有的色泽已不复存在 。
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不会就这么轻易被揭开,用著名作家余秋雨的话来说:“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 : 一两拨千金
微信搜索关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