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丢下的152颗炸弹为什么没能炸掉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蒙古语中,是“堡垒”的含义。它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是历史瑰宝、文化和艺术古迹的宝库,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
1941-1942年间,德军飞机共向克里姆林宫投掷了152颗铝热炸弹,但均未成功。此后,德国空军对克里姆林宫的空袭次数明显减少,1941年只有5次,1942年3次,之后一次也没有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从而得以保存,德国法西斯企图消灭苏联最高领导层的阴谋也未能得逞。那么克里姆林到底是如何在152颗炸弹下完好无损的呢?
克里姆林宫离奇消失?
卫国战争爆发一个月后,对德军飞行员来说,克里姆林宫突然从莫斯科神秘消失了,经常无法找到目标,完成轰炸任务。
当时,克里姆林宫是苏联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德国法西斯轰炸莫斯科时最主要的目标。档案中保存了一张德国飞行员执行轰炸任务前必备的目标图片,上面清楚地标明了3个主要目标:克里姆林宫1号大楼(斯大林的办公地点)、大克里姆林宫、列宁墓。
但是,在执行轰炸任务时,哪怕是在晴朗无云的日子,大部分法西斯王牌飞行员不仅无法找到上述目标,甚至连克里姆林宫都发现不了。
大师的伪装
原来,根据斯大林的授意,由“总魔术师”贝里亚具体负责执行,在战争开始后30天内,克里姆林宫大变魔术,进行了精心伪装。
1941年6月26日,克里姆林宫警备司令斯皮里多诺夫少将向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贝里亚递交了一封秘密信函,以“根据您的指令”开头,汇报了伪装设想,主要目的是在莫斯科市整体背景基础上,进行伪装,增大敌机抵近空袭时寻找克里姆林宫的难度,减小对宫内个别楼房俯冲瞄准轰炸的可能性。主要措施是借助颜料和粉末,消除宫内各教堂金顶的闪光,在宫内及附近广场上,布设各种各样的模拟物,迷惑敌人。
克里姆林宫内塔楼上的红星和教堂上的十字架都被蒙上护套,塔楼整体和教堂圆顶都被漆成黑色,套上麻袋。参照克里姆林宫城墙尺寸,造出各种伪装模型,仿造了红场和马涅日广场的部分轮廓。宫内的房屋都伪装得非常像剧院,塔伊尼茨花园部分建筑也被蒙上布顶。
克里姆林宫正面建筑呈亮黄色,内部各建筑顶部多为绿色,而莫斯科市内建筑顶部主要是红色和褐栗色,相比之下,非常显眼。根据总体伪装构想,所有建筑全部漆成了莫斯科建筑背景色彩。
这个绝妙的主意效果很显著,在实施伪装整整一个月后(7月22日夜间)纳粹空军战机首次轰炸时,遭到轰炸的就是这些虚假工厂,而真正的目标,例如制造坦克配件的滚珠轴承厂依然生机勃勃,毫发未损。
地面高射炮的配合
苏联人早就预测战争可能无法避免,因此,战前就首次提出了伪装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问题。早在1939年5月,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警卫长尼古拉·斯皮里多诺夫就向俄共中央撰写了一份克里姆林宫防御报告。1941年6月26日,在法西斯德国开始空袭苏联领土后屈指可数的日子内,克里姆林宫警卫长斯皮里多诺夫再次向负责安全事务的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提交了保护克里姆林宫28公顷土地及附属建筑物的计划。
斯皮里多诺夫在文件中请求确保以下事宜:
1.增加敌方飞机在半空中短暂飞行时在莫斯科城背景下搜寻克里姆林宫的难度;
2.降低对克里姆林宫个别建筑物进行瞄准俯冲轰炸的可能性。
同时,报告还伴有苏联著名建筑师鲍里斯·约凡制定的伪装计划草案。
纳粹只能从大约2000米高的空中袭击克里姆林宫,低于2000米的话等待他们的将是密集的高射炮火。同时,为了规避苏联战机的拦截,轰炸主要发生在夜间。
这使得这些伪装都发挥了良好的效果,有资料显示,得益于建筑师们的机智工作,约三分之一的所有空袭都成功转移到了虚假目标上。
没有爆炸的第一颗炸弹
这项工作于6月28日开始,到8月前结束。但是8月21日至22日晚间,克里姆林宫还是遭到了第一次轰炸,防空部队被迫反击,因为伪装工作还没有结束。
装有阿芒拿炸药的重达250公斤的高爆航空炸弹穿透了大克里姆林宫的天花板,落在了格奥尔基耶夫大厅中。奇迹发生了——炸弹居然没有爆炸,它在卡在阁楼上后改变了轨迹,只在地板上砸出一个弹坑后散架了。
尽管纳粹对莫斯科的积极轰炸持续到1942年4月就结束了,但为稳妥起见,克里姆林宫却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才撤除伪装。
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 : 一两拨千金
微信搜索关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